【干货】如何让食品电商看起来更诱人

广告、口碑会把品牌植入我们的记忆,商家精心设置的摆放方式和定价方式会左右我们的消费决策,场景式的试吃试用再加上名人专家背书甚至会影响我们的口味偏好。

越来越多让人眼花缭乱的进口食品通过传统电商、跨境电商、传统商超和便利店等渠道摆在我们面前,并且它们的价格也如同牛油果那样不断跳水最终和国外相差不多外,我们消费进口食品的方式却并未发生变化。

说白了,就是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明确细分。最终就变成了做食品电商必须要从田头到舌头、从工厂到胃肠才能实现价值变现,其难度和成本自然就被推高了。

食品电商一方面看上去都面孔相似,一方面供应源分散、冷链不足等挑战成为它们共同的瓶颈。

如果拆解我们的食品消费需求,大体可以变成“我想快点儿吃到它”、“我想吃我想吃的”以及“我想放心吃到它”三个细分需求。那么,让我们看看国外有什么方式在解决这些问题。

我想快点儿吃到它

成立于2012年的Instacart(www.instacart.com)是一个专注于食品和日常用品配送的服务商,采用众包模式采购和配送,也就是说它没有自建的物流团队,而是与独立的采购配送员签约,类似现在流行的各类专车服务的食品送货版。

Instacart主要收取物流配送费这点也不奇怪,因为遍地的grocery store和高昂的人力成本,让这种美帝“懒人”需求被满足的结果产生了实实在在的价值。

我们的国情不同,但是这种需求同样存在,只是看起来没有国外同侪性感。

Instacart界面

我想吃我想吃的

2010年成立的Wholeshare是一个很特别的食品电商网站,人们在上边可以结成不同的买家小组,一般小组长会指定一些农产品食品及其供应商,买家小组以一定的周期来团购这些产品。

看起来这是某种C2B的模式,如果针对初级农产品。

相对传统大工业下的食品消费,它给某些小众群体广泛多元的选择;而相对概念偏公益而非商业的农场市集(比如北京著名的“有机农夫市集”),它更具传播力和社区性。

Wholeshare销售流程

如果说到目前为止仍然小众且只覆盖纽约地区的Wholeshare还算不上一个可行的食品电商模式的话,那么比它晚一年才成立的Zipongo似乎就容易借鉴模仿。

Zipongo消费页面

Zipongo是一家以数据驱动的饮食健康服务商,简言之它建立了多种工具帮助消费者学习健康的烹调餐饮方式、健康餐饮配方、详细的饮食营养信息。

推荐、推送周边商超相应食材和食品的优惠价格信息,帮助消费者制定健康饮食计划及与此相关的财务规划。

在这些庞大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偏好数据建立起来后,建立自有的线下配货体系也是水到渠成之事了。

国内大量的菜谱分享网站都有向此方向发展的前景,和认为通过社区圈住了特定人群、进而就可以轻松地卖卖他们可能需要的东西相比,通过线上线下结合、让售卖产品与社区内容高度配合。

把网站变成工具,似乎是更有前途、更能在电商平台满天飞的今天产生用户粘性的好办法。

我想放心吃到它

对大部分消费者而言,食品安全问题其实是被模糊成了食品来源问题。因此满足这个需求的方式,也可以简化成食品来源信息的去不对称过程。

小有名气的周期购零食服务商NatureBox和同样具有周期购概念的自制零食服务商Graze,都是与种植户签约实现原料直采,经由食品和营养专家制定配方,基于营养而非产品形态实现产品一定程度的定制化。

零食服务商NatureBox将食物分类

通过电商订购去除中间流通环节,随着订户的增多和数据的累积,其对配方和原料在物理特性和财务指标上的控制也会更加精准。

某种商业模式,我们大抵会因为它和生活贴近的程度、诱发我们心底需求或欲望的程度,可以想象的成长空间和商业回报,而称其性感。


自制零食电商Graze

那么,我们身边的食品电商模式之所以有颜值而不性感,在我看来就是需求尚未被细分、分工尚不达专业。漂亮的标准,大体是差不太多的,而性感则是风情万种、不可言说。但愿我们的食品电商不会变成千人一面。

【 本文转载自 虎嗅 作者:核桃君 】

食品电商目前还是个比较前卫的行业,不少业者考虑到蔬菜长途运输耗费人力、物力可能得不偿失。而且国内现有的蔬菜运输都是直接和菜场等大型商超联系,并没有直接交付给个人。借鉴国外的例子,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理念和具体销售过程。比如,定制个人饮食偏好,制定不同的食物推荐表格,再让购买者在线选购直接配送,这样比单纯的摆出所有食物让购买者选购更节约成本,也更能独树一帜,同时树立品牌形象。细致开发食品电商行业的潜在机会,明确分工,将种植、制定食品清单、定制零食、根据个人偏好推荐食谱、配送等诸多环节串联起来,才能让食品零售电商看上去更“性感”。